大新县雷平镇左安村科渡屯推进乡村振兴见闻
(原标题)村庄环境天天美 村民生活日日好
——大新县雷平镇左安村科渡屯推进乡村振兴见闻
□ 黄德民 农伟 谭惠丹
近日,笔者沿着刻有“科渡欢迎你”鎏金大字的船形屯牌往里走,只见青瓦雕砌的绿化带分列道路两侧,栋栋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,“旱改水”项目现场热火朝天。这个只有73户292人口的小村庄在冬日暖阳下格外亮眼。
从被人诟病的“垃圾村”,到面貌一新的“美科渡”,这个小山村的改变“从里到外”,在乡村振兴中巩固脱贫攻坚。
“垃圾村”变“斑斓家园”
“过去,这里是一片竹林和凹地,垃圾满地,苍蝇乱飞,村民路过时总是捂着鼻子走,经过清理改造后,现在变成了科渡屯的文化广场……”1月6日,大新县雷平镇左安村科渡屯屯长蒙志细数村里的变化。
自2018年大新县开展“千屯五化”活动以来,科渡屯每户筹款1000元用于砍林填沟工作,并在“一事一议”财政资金的支持下,建成了篮球场、文化室、舞台等公共设施。村民们还自行设计、投工投劳,完成了不雅观景楼亭、艺术花盆以及绿化带等项目建设,以前村民口中的“垃圾村”已不复存在。
走进文化广场,只见一条渠道从文化广场蜿蜒穿过,约一米高的绿化带、别致的花窗,让人眼睛一亮;村后,一座九曲桥通往河中的不雅观景亭;河岸边,荷花雕像亭亭玉立,两条鲤鱼跃出水面……
在去年10月份崇左市“最美乡村”竞演活动中,科渡屯成绩排第一名。“现在,前来参不雅观学习的人一拨又一拨。到了晚上,隔壁村的村民,还有附近工厂的工人都喜欢来科渡屯休闲散步。”蒙志说。
目前,科渡屯正申报第四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。自我求变的科渡人团结一心,鞭策该屯实现从“垃圾村”到“斑斓家园”的华丽转身。
“铁牛”犁出甜蜜生活
在科渡屯,家家户户的楼房里外都停放着各种机器农具。“收入越来越多,生活越来越好,全靠党的好政策!”村民蒙克成说。
蒙克成一家有4口人,两个孩子一个在读大学、一个在读初中。夫妻两人除了种植30亩甘蔗,还到附近的工厂上班,甘蔗和工资两项加起来,一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。“现在耕田犁地不再像以前那样用牛,我们现在种甘蔗,从种到收,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。“多亏了村里开展‘小块并大块’,让‘巴掌田’变成了大块地。”蒙克成说。
科渡屯耕地面积共有700多亩,以前,虽然家家户户都有手扶拖拉机,但由于土地零星分散,又没有机耕路,平时运送肥料、砍蔗入厂,只能靠肩挑背扛,生产成本高,经济效益低。
从2015年始,科渡屯开展实施“小块并大块”,把两块地之间的田埂打掉,“巴掌田”变了大块地,此举不仅能增加2%-3%的耕地面积,并且可以实行“双高”甘蔗基地建设。大马力拖拉机可以进到地里作业,耕地、开沟、播种……一气呵成,省工省力省时。“机耕可以疏松土壤,加深耕作层,增强土壤的渗水、蓄水能力,进而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和保肥、供肥能力……”蒙志深有感触地说。
在采访中,笔者了解到,近两年来科渡屯实行“双高”基地建设后,甘蔗亩均可增产2吨。700亩“双高”甘蔗一年可实现增收70多万元,户均增收约9000元。2020年,科渡屯农民人均年收入约8500元。
“好日子还在后头”
“垃圾村”变“斑斓家园”,“铁牛”犁出了甜蜜的生活,鎏金屯牌装点门面……科渡的面貌日新月异。
“好日子还在后头!”蒙志指着村前的田地骄傲地说。
去年3月,左安村列为崇左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,旱改水项目面积达7860亩。
“到本年春天,这里将变成一片良田。”蒙志指着机器轰鸣的标的目的说,“未来3年,耕地全部承包出去,村民不消种田,当‘甩手掌柜’,一年照样有收入。”据蒙志介绍,对于划入旱改水项目的地块,政府除了发放1000—1500元的青苗补偿,还给予每年每亩1000元的土地租金。
在采访中,笔者了解到,田地承包出去后,许多科渡屯的青壮年村民都计划外出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,这样一来,每年就可以领到双份收入。科渡党群理事会还在商榷,利用科渡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交通便当的优势,开发乡村旅游,带动村民吃上“旅游饭”。
村民永远是乡村建设的主人翁,可以预见,科渡的华丽转身,将在群众自我参与中被点亮,一家家村民的日子也将在同心同向中越过越红火。


“在崇左”
APP捕鱼王主管客户端
左江日报
微信公众号